好的技术需要好的政策支持。即将发布的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仅能使地源热泵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应用,也能为其在绿色建筑中的落地保驾护航。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稿)》(下称《标准》)又有新消息。
继送审稿上半年通过审查之后,从近日召开的绿色屋面系统技术主题论坛传来消息:住建部将发布修订版新《标准》。
与2006年版相比,新《标准》内容更广泛、要求更严格。其中一大亮点就是采用评分的方法,以总得分率确定评价等级,使用地源热泵等新能源技术的建筑将得到加分。业内人士指出,绿色建筑的推广可以有力推动新能源的发展,地源热泵的推广速度将显著提高。
政策市场双刺激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地热能源与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这种系统在满足建筑物冷热需求的同时提供生活热水。
“相比现有的同规模的暖通空调,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运行效率要高30%—60%;与电供暖相比,地源热泵可减少70%以上的污染物排放,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地源热泵是我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的建筑节能技术之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好的技术需要好的政策支持。徐伟表示,国家发布《“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和地方推出《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都是近期出台的推动对地热能,特别是浅层地热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政策。政策环境利好地源热泵的普及。截至2012年底,全国地源热泵应用总面积已达2.4亿平方米。
引领地源热泵行业发展不断提速的另一个重要动力,就是绿色建筑的兴起。尽管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但市场潜力巨大,绿色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流,而以“四节一环保”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建筑发展理念及评价体系与地源热泵的技术优势十分契合,在很多绿色建筑上都可以看到地源热泵的身影。
旧标准有待改进
截至去年底,全国一共有724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7581万平方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今年1月发布的消息显示,我国目前既有建筑面积达500多亿平方米,其中绿色建筑面积还不足0.1%。
2013年初,国务院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我国“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另据2012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超过30%。
然而,随着绿色建筑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各行业、各类别建筑践行绿色理念不断推新,现行的《标准》已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绿色建筑实践及评价工作的需要。
“在2006版的《标准》中,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六大指标,每个指标下,有若干项,满足一定的项数即可被评为一星级、二星级或三星级绿色建筑。”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但是在该标准的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些问题。”
该业内人士表示,过去,无论建筑是否采用真正能起到节能、节水效果的技术,只要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有投入,就可以认定该建筑符合绿色评价标准,加上人们对地源热泵认知度较低,开发商对其成本控制严格,不少项目就选用最便宜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而不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节能技术。
戮力齐心再提速
据悉,新《标准》采用单项打分计算总分的方式进行评定,总分达到45—50分是一星级绿色建筑,60分是二星级绿色建筑,80分是三星级绿色建筑。其中,合理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并且系统全年热电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0%的项目,可以得5分,而采用地源热泵等节水冷却技术的项目,可以得6分。
建筑采用节能技术不仅在绿色建筑评价中可以得到加分,政策和市场的青睐也让以地源热泵为代表的一大批新能源技术成为公众心目中的“香饽饽”。为落实我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节能减排、建筑节能等政策,住建部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利用项目。据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低碳发展蓝皮书》预计,“十二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投资需求将比“十一五”时期增加37.5%,达到约1.8万亿元,地热能低温利用技术将得到重点支持。
让行业再次提速的另一大利好,是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地源热泵专业委员会近日的成立。“目前地源热泵发展遇到了诸如基础研究、技术体系、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市场准入和初投资等多方面的问题,应运而生的委员会将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帮助。”该委员会成立后,当选主任委员的徐伟表示。
“今后,委员会将与建筑节能行业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提供咨询服务,搭建交流平台,同时还将结合绿色建筑的实际应用,为地源热泵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落地和运维保驾护航。”徐伟说。 |